个人总结网 > 地图 > 心得体会 >

实践论读后心得

《实践论》读后心得

时间: 2024-04-27

《实践论》读后心得(8篇)。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理论,我们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平复心情。心得体会是基于我们对某些事物的思考,并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下面是一些与“《实践论》读后心得”有关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感恩光临愿您从中获取所需!

《实践论》读后心得(篇1)

读毛泽东的《实践论》有感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拜读了《毛泽东文选》中《实践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他亲手缔造的人们军队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造的伟大的国家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他的作品中句句体现了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惟一宗旨。

《实践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跟认识的关系,结论往往是通过实践来定义,而其精髓便是真理。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到,一些教条主义同志长期排斥中国革命的经验,看不到革命的大局,盲目地艰苦奋斗,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现在常有部分人,特别是在应试的教育体制下,常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来不亲自实践来判断真假,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造成了在生活或学***必要的损失,而实践就是反对这种教条主义,打破思想僵化的前提,在我们的学***中,勇于提出质疑并付出有意义的探索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一切其他活动。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就说明了人们是通过生产活动谋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决定了人自身的状况和发展。人类要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就必须反复地进行生产,也是说人类要长久不息的生存下去离不开实践。

《实践论》中提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向高级发展,其基础就是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社会就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逐渐有了以后的又旧社会到新社会的过渡现象。

实践的基本形式是改变自然,迫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2。调整和改造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主要表现在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中。三。科学实践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探索客观世界的奥秘或寻求有效的实践活动。因此,实践是人的一种主观的、感性的活动。它是一种从主观到客观的活动。它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

认识**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首先通过感官感知事物的表象,这种认识就片面的,没有深刻的了解,如果对此认识不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容易造成理想主义,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实践的继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改善和发展起初的认识,即又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如果要想完全的解决问题,需要将之后的理性认识付诸实际,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到这里,人们在某一阶段内,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算是完成了。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对事物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也是要不断变化的,认得认识过程中是充满矛盾跟变化的,在变化中求发展,事物发展过程就无穷的,所以人的认识也是无穷的,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如果没有用于实践,没有得到检验,就要对其存在质疑,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情,如果没有正确的把握好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在经过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改正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毛泽东在文中提到,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知道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摆正是打得很多的,而这些败仗使他们了解了贯穿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有有把握的指导战争。这对我们学生也是样的道理,从我们第一天上学开始,无数的大考小考扑面而来,我们虽然不是身经百战的战士,但也是无数次上过考场,绝大多数考生时有过考试失利的时候的,但是通过总结错题,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和专攻,所以我们的成绩就会一次比一次好。

《实践论》主要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质变和量变的规律,它让我了解到在对任何事物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做出任何结论,要先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再深入的了解事物的内在特性,最后付诸实际,还要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循环反复。《实践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指导着人们以发展的态度来改变世界。

《实践论》读后心得(篇2)

读完《实践论》我受益匪浅。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论》读后心得(篇3)

怀着一种冲动我重新读了毛主席《实践论》这篇文章。

这种冲动来自于我自身的危机意识,我发现无论我读多少书,我避免不了浅薄。这种浅薄的危机感,使得我对自身进行审视。而这种审视的落脚点,便是知与行的问题,也是《实践论》的副标题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时候有种老生常谈的感觉。这种老生常谈的另一层意味是,说多了也无用。直到许多大牛将自己的成功归之于毛泽东思想。据说,总书记曾被其父亲要求背诵毛选大部分文章。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老生常谈的是他的句子,焕发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会性的。人所从事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生产劳动,而与此相连接的是人与人皆有生产活动所结成的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等社会关系。三大实践活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从哲学的角度,将人类所有的活动囊括进来,不能再有更多的内容。

人的认识都要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伴随着这个过程,也就是从片面到全面,由潜入深的过程。这一点很简单,当我们加入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总为不能及时记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恼,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慢慢的了解到确认他们是谁。我们往往有认识片面的时候,那么这些片面的认识来自于哪里呢?第一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或者说宣传舆论观念的灌输所造成的一些假认识;第二是生产规模狭小,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格局视野的狭小。学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书呆子,或许就是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们的认识如何是真的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严肃的问题。或许你会说,这是书里说的,或者这是某某老师说的。或者我就是非常确认,虽然我也说不上什么理由。那么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只有达到了思想中的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我们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我们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观太强大,自己的思想(主观)太自卑,从而造成固囿于自己的见解之中。通常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心懒,即使再三栽跟头,也不愿从自己所遭受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实践是认识的驱动和落脚点,但认识却经常选择离弃实践,这是一大弊病。书生的落脚点一如既往的.书,或者说认识。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实践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书生的毛病是意识的淤积,堆砌着无数的东西,却不能甄别不知何用,三大实践却常常是三脚猫的功夫。淤积是种病,中医上说的。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没有这种实践。认识脱离不了实践,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进行着。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以见其不自量而已。知与行的分离,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脱离实践,只关注书本的蠢人。向往着圣贤之事,而不敢为圣贤之事。知道个大同世界,但不敢创造个大同世界。满足于书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实践中往往对认识之于指导实践取取消的态度。就好像,总是向往着书中美好的爱情,却不敢对心仰的女孩道一声你好。

然而,还是需要认真的对待知识的问题。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到时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知识被书生束之高阁,但不意味知识的不重要性。知识的问题非常关键,认识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以诚实与谦逊的态度认真对待前人的认识以及当下的实践的活动。

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时常谈熟知非真知。这告诉我们,一切熟知要转换为真知,必须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应用。没有生活实践的知,好似海市蜃楼,不过是大海或沙漠中的一闪,你只是望望,却永远不能住在里面好好体会他的滋味;或者每个假期都可以来度度假。古谚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读书不实践,枉费了对虎穴的苦苦寻觅。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完全的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通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告诉我们的是做学问的方法。可能这也是对潘维老师《忆先师陈翰苼》一文中陈老所教方法最好的概括呵!

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知道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他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看重读书应该也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这种理论的来源有两个,其一是生产实践的总结,其二是理论体系的历史继承。后一种就是读书可以给予我们。这与自己的一个问题息息相关,就是为什么书卖了那么多但很少读,或者说,读书为什么越来越没趣了。原因,我想就是失去了实践维度,好似干活是没有男女搭配。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这另外思考一个问题,老祖宗的书在何种意义上是至伟不破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的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同时,又说,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变会变成务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最后,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随着实践水平的上升,理论素养也必须跟得上,在这个过程中,方法论的意义不断提升,即注意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这就是全部的实践论。

《实践论》读后心得(篇4)

读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后,你会有一种很好的感觉。

实践论读后感2 1937年7月,正是中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的标准。”主席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很多人总是抱怨机会太少。机会永远不会太少,但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抓住他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高自己,积极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在机遇来临时,抓住机遇,创造成功。

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去实践,去理解,去实践,再去认识,这样才能有所准备。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离不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后心得(篇5)

毛主席曾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带着疑问和好奇,我阅读了这篇《实践论》。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丰富多彩,但最基本的实践是物质生产实践。

这篇文章虽然名为“实践论”,但是全篇论述过程并没有离开“认识”二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正如历史的发展一样,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也在波澜起伏中前进。

近十年来,以阶级斗争为重点的人民生活水平没有达到,反而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中国近十年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屡次未能照搬苏联模式,寻求城市骚乱的路径。毛主席在实践中总结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周边城市的路线。

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建立了新中国。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我们也可以应用实践理论。比如说,死记硬背,多做问题,多总结,效果更好。

学***不能总是说“哑巴英语”,要多读多听。不要听别人片面的话,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为认识提供了土壤,认识也在实践中产生。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我们也应该积极运用知识和实践。用它们来帮助我们学习、生活和成长。

《实践论》读后心得(篇6)

毛主席于1937年7月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蕴意深刻,内涵丰富,对于纠正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进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给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日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天,《实践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提高自己对于人生、世界的认识,依然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文中,作者用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论述了认识的过程,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毛主席指出:“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是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至此,认识运动还没有完结,毛主席在文中指出:将预想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

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因此,从认识事物,到形成正确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再将这种想法投身于实践中,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文章中毛主席的许多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作者曾说道,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还有就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就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就好像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哲学的深刻思考。

文中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就说明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从经过我们缜密推理和判断的抽象思维中,我们往往能获得更加可靠的答案。

文中说到,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正如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有个成语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文章的最后也写到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的,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我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其中的现象,从而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当这种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时,就可以用它反过来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产生巨大的实际能动作用。由此,我们找到了一条提高自己的很好的途径。

而从全文来看,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出发,第一,《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要用认识来能动的作用于实践,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个进程中先后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正确的认识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二,《实践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第三,《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用改革的实践来检验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

不仅如此,《实践论》对于我们自己本身,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作为一个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要走入社会,走入企业和公司,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要保持严谨的心态,不能有麻痹大意的思想。同时,我们在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必须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在绘图设计产品时如果没有按照标准尺度和规范随随便便,下一步的加工就无法进行,再多的心血也是白费。而在大学生活中,我觉得我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实践就永远是虚无缥缈的。只有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事实的真相和本源。虽然实践第一,但是不能忘记,理性认识的获得,还应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收集、提炼和推理的基础上。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诺大的大学宝库里找到自己想要的,获得自己想学的,同时也要总结自己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如此,才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以后在大学毕业后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

总之,《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并最终走向成功。

《实践论》读后心得(篇7)

初读毛主席《实践论》时,我在脑海中并没有什么概念建立,这篇文章所站的高度是哲学领域范畴的,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确实难有深刻认识。看了文库里关于对《实践论》的写作背景介绍以及大纲的提炼,至此我对这篇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迫不及待的想见识一代伟人的雄才伟略。不得不说,我还是反复读了很多遍才稍微对文章所阐述的内容以及其中包含的哲学真理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错误思想写的,尤其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一味地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以其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面对这种可能破坏革命的危险思想,毛主席毅然写了这篇文章,批评党内的错误思想。这篇著作虽以“实践”为题,但通篇文章都未离开对“认识”的论述。

通过对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阐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从外到内、由浅入深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更深刻地表达实践,揭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证唯物论中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阶级性,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二是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性,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断知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主观感觉决定的,而是客观社会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看到事物在实践过程中的表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这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阶段,即感觉和印象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让人的脑子里生成认识的飞跃过程,形成概念。到了这一步,不仅是事物的现象,更是事物的本质。

毛主席指出,知是分为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段。我们的实践证明,通过反复的实践和反思,我们对头脑中第一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可以深化为理性认识。无产阶级知道资本主义,中国人民知道帝国主义,战争领导人也知道。

理性知识依赖于感性知识,感性知识需要发展为理性知识。知是在于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应该回归实践,用理论联系实际,看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和理论,纠正理论的不完整性。此外,知识还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践过程中,人们的客观条件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也发生了部分或全部的变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到于此,我们的认识才可以说基本完成了。但是,这种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因为实践丰富,历史条件在不断地推进和发展,是急情况可能在迅速变化,我们的认识也应该随之变化,与时俱进。毛主席对知识的精辟阐述和长期关注,确实为当时党的革命和后人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它使我们的思维不断发生变化,理论的发展和研究可以更加成熟和有基础的支持。

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我们通过反复的实践,不断地总结认识,进而形成正确可靠的理论,而形成的理论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的反映,不断地改造我们世界和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理论更加成熟和完善。我们的正确理论可以升华为我们所追求的真理,真理的检验也可以通过实践来完成。真理不仅能客观地反映世界规律,而且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证实。

说到此,我对于毛主席的**远瞩和他对实践、认识、真理三者的精辟阐述无疑是深深折服了。《实践论》作为毛主席的集大成之作,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无疑都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见这篇哲学著作的真理性的普遍意义。人类历史发展中,人们从反复的实践活动获得感性认识,通过理解形成理性认识,总结了许多指导人们实践的理论,并且在后人的依循中不断完善和改造着这些理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至无穷的过程,每一个循环都能使这个过程进入更高级的形式,以此不停地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和改造世界。

毛主席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其著作也都是出于指导革命的,但通读这篇文章,我发现文章所蕴含的不仅是革命的理论,其囊括的哲学真理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无疑这都是成立的,符合我们探索世界的客观规律,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毛主席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确如此,我们对真相的探求必须要基于真相和事实的反映,否则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如今我们网络技术可谓是高度发达了,我们甚至已经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表面似乎如此,我们用着这些通讯产品,看着上面的新闻,资讯,各种信息,世界就好像掌握在我们的手上。而实际上,我们往往也是受到了很多的蒙蔽,那些所谓的公知,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其实很多都在造假,许多的事情、经验、理论、真理并不是他们所实践,并升华提炼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循环往复这个过程,而严谨的获得,仅仅是摘取了前人的只言片语,或是闭门造车空想而来部分的符合个别人的情感共鸣而已(这些情感很多时候人未曾经历过,只是毫无依据的感觉对了),以此获得大众的关注,挣得眼球而以所谓的真理误导民众。所以即使在我们这个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不是真实的时界,而是他们想象的虚拟世界。

毛主席说,要改变梨的味道,就要自己尝。本来是浅显易懂的道理,而如今的人们却容易忽视,宁愿相信那些人所谓“真理哲言”,自以为了解了世界的本质,看破了世事。然而,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造假技术也在迅速发展。所谓“一尺高”、“一尺高”,并非空穴来风、危言耸听。

实践出真知。仅凭感觉来判断这个世界的是非,我们往往会做出与实际偏差很大的认识和决定,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探求真理发挥的作用,亲力亲为是获得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的最好途径,这便是《实践论》中谈到的直接经验,对于间接经验,我们也要借鉴,不过还要有一双分辨是非的眼睛,不可亲信亲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便是要遵循认识获得真知的客观途径和规律。

交设工试1401班

《实践论》读后心得(篇8)

读《实践论》有感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本文从实践观出发,以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积极革命的反思理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书在实践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知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文章指出,真理可以通过实践发现,也可以通过实践得到确认和发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宣称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产阶级服务;二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以实践为基础,然后转向为实践服务。判断之是或理论的真伪,不在于主观感受,而在于客观社会实践的结果。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我们当时记性很好,考试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问题都能做,但没有实践,我们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所学的东西没有共鸣,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个人的实践。其实回想高考前所学的知识,大多也都忘却。

如果立马再来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现在今天的校园了。所以练习很重要。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也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会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来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很多人总是抱怨机会太少。事实上,机会从来都不是太少,但是我们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能力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不同的实践。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积极提高自己,积极了解知识和经验的方方面面,这样当机遇来临时,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在各种情况下创造成功。

我们要抓住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机会,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对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说明认识是错误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成功来自不断的实践、实践、改进和实践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论》的学习,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本文来源://www.676u.com/xindetihui/57560.html